胡偉良
品嘉關係企業創辦人(Since 1987)。 畢業於台大土木系,並先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等三個博士學位。目前從事房地產生態系的建構。

胡偉良|高關稅與限貸下的經濟困局 都市更新成為內需引擎

發布日期2025/04/16

政策打炒房採取信用限縮,但間接也影響都更重建資金措籌。(資料照) 政策打炒房採取信用限縮,但間接也影響都更重建資金措籌。(資料照)
2025年,美國針對台灣開徵高達32%的懲罰性關稅,對出口產業造成前所未見的壓力。同時,央行為壓抑房市過熱而持續推動選擇性信用管制,不僅壓縮投資意願,也抑制了房地產產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力。當「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同時陷入困境時,台灣該何去何從?答案是——啟動全面性的內需引擎,讓都市更新成為穩定經濟的壓艙石。

我國當前面臨的不只是外部貿易環境惡化,更是內部資源配置與政策導向的瓶頸。以建築與不動產為例,表面上房市交易熱絡,實際上卻是新案開發困難、整合進度緩慢、資金成本升高、建商風險上升。當我們一方面要打房、控管投機,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房價崩跌影響金融穩定,政策必須找到「有效區隔」的路徑。都市更新,正是這條路徑。

都市更新不是炒作,而是創造;不是投機,而是內需的結構性升級。

都市更新帶來的不只是重建幾棟老屋,它是橫跨建築、金融、營造、材料、科技、物流、服務等多產業的內需引擎。一個都更案,從整合、規劃、施工到交屋,少則3~5年,長則8年以上,期間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與中長期投資,能有效對抗外部不確定性。

筆者從事危老都更重建多年,目前擁有全台規模最大的都更案量,我們深知推動都市更新的挑戰。多數人誤以為都更等同炒房,其實正好相反。我們投入巨量人力與資源整合老屋、提升建築品質、導入AI+BIM科技優化施工流程,甚至降低獲利率以換取信任與進度,正是為了證明:都更是可以兼顧公益與效率的。

然而,這樣的努力若缺乏制度性支持,最終仍將受制於資金限制與法令拖延。近年央行對不動產開發資金祭出層層限制,雖然立意良善,卻未能區分「投機炒作」與「公益重建」的本質差異,導致許多優質都更案資金斷鏈、整合停滯。這不僅讓民眾錯失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也使整體經濟無法因都市更新而受益。

我們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視都更政策與金融環境的適用邏輯:

1. 將都市更新、危老重建排除在打炒房信用限縮之外,比照工業或綠能政策專案融資,給予足夠資金彈性。
2. 設立「都更發展基金」或「再開發保證機制」,協助風險較高、但潛力極大的案件取得初期資金。
3. 簡化行政流程,明確獎勵及稅制優惠,讓民眾與建商有足夠誘因推動整合,加快都市更新進度。
4. 推動全國都市更新推動平台,提升透明度與民眾參與,打破外界對都更的偏見與不信任。

我們不能再用20年前的思維與工具,解決當前的結構性問題。當全球去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出口與投資遭遇障礙時,台灣唯有靠自己,靠扎實的內需結構,才能穩住經濟、提升國力。而都市更新,就是台灣經濟重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