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建築重建後 其建築結構該怎麼選?
目前台灣建造建築時常見的結構形式可分為RC、SRC及SC等,當民眾決定將住家進行重建時,常有疑問:該選擇哪種建築結構形式才比較安全呢?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說明,建築是否安全不在於使用RC、SRC或SC結構,而是建造過程中的每根鋼筋長度、彎鈎、綁紮品質是否確實,才是對建築是否安全產生重大的影響,相對的每根鋼骨的每處焊接鎖固點,也都是建築安全品質的重要關鍵點。建議住戶們可積極參與、關心重建過程,工地現場施工時每根鋼筋放的位置對嗎?下雨天仍在高空焊接施工嗎?這些才是安全品質最須要關心的地方。而各種工法、價位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應是由結構安全專業者去評估判斷每棟建築所適用的工法,選擇最適當合理又能兼顧工地施工品質的構造工法,才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一棟建築物要安全耐震,一定要同時做到以下兩件事:一、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二、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且缺一不可。因此,為了降低施工上人為疏失、避免建築不安全因子,隨著新工法、新技術的發展採用創新建築4.0工法施作,使建物的耐震機能提高、更新後房屋價值提升,讓居住環境品質更安全、更舒適。
以下為建築結構-RC、SRC、SC,以及創新Alfa Safe結構之分析比較:
1、RC(鋼筋混凝土)結構:
RC建造的房子是用「鋼筋混凝土」興建,柱體會以很多的箍繫筋緊密圍束住柱的每一根大號主筋,且大梁每一根大號主筋也會有梁箍筋緊密連結確保安全。RC屬較剛硬的結構,在地震來時搖晃度小,舒適性、防水性、隔音性也較佳,台灣九成房子都是用RC興建,是最傳統也是業界技術最純熟、CP值最高的建築工法。
2、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
SRC結構則是結合「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的結構方式,梁柱中間以鋼骨支撐,外圍再用15至20公分的混凝土包覆,混凝土中亦會有大號主鋼筋及箍筋,由鋼筋及鋼骨共同作用,讓建築有較強的韌性以及抗拉能力。
SRC比RC多了內部鋼骨的配置,有較強的韌性與抗拉能力,在樓層較高的建案中,與RC設計相較,可略為縮小柱的斷面尺寸,故在高層建築中會以SRC結構設計為主,主要是為減少柱所佔的空間面積。
3、SC(純鋼骨)結構:
SC結構主體以「鋼骨梁柱」為主,梁柱外面包覆混凝土做防火披覆,結構組成較軟、韌性較強,高樓層建築大多採用,但相對高樓層也較容易因風吹或地震產生較大搖晃,建築物的變形也相對影響較大,受影響時間一久,建築的外牆可能會因此產生龜裂,在外牆施工上必須特別加強,採用良好的工法施作及精準確實施工品質就相當重要。
SC 結構的房屋建造價格較高,若不是特別高樓層的建築,有需要降低大樓重量及有效減少梁柱尺寸的話,不需以此工法規劃設計。
目前市面上建案的防水年限保固大多為一~三年,除了重視建築物內部結構安全外,也應注重建築物的防水工程與施作品質,牆雖屬次結構,但也是建築抗震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牆體鋼筋間距、厚度需定位綁紮,才能發揮牆體的抗剪力效果,建議建築物的防水年限應以十年以上保固為目標,為居住者的生活做好把關。
4、Alfa Safe結構:
「AlfaSafe柱中柱」、「Alfa Safe系統牆」,採一體化系統箍綁紮,施工品質精準確實,當樓層數大於20樓時,低樓層結構柱如遇結構尺寸過大,Alfa Safe結構則可於低樓層設置規劃「Alfa Safe鋼骨柱中柱」,可縮小低樓層之柱的斷面尺寸;其餘樓層則全棟採用「Alfa Safe柱中柱」及「Alfa Safe系統牆」,使全棟結構耐震提升且防裂防漏、耐久性佳。
牆在建築物視為安全耐震的第二道防線,任何一種建築結構在抗裂防漏水性能上當然不可馬虎,尤其在房屋交易糾紛中,「房屋漏水問題」也相當常見。然而,當地震來襲時,建築物受地震力搖晃產生變位,其中,高樓層建築相對產生的變形則更大,當時日一久,建築物的外牆較容易因為相對變形大而產生龜裂,因此外牆的「防裂防漏水性能」與「施工品質」就相對重要。目前業界採用全棟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之ㄧ些建案,已將防水保固年限大幅提升至10~12年,「Alfa Safe系統牆」針對牆體端部與轉角處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應做確實,使牆筋綁紮更加堅固、鋼筋間距整齊一致、保護層厚度足夠,確保牆體達到防裂、防漏水且抗剪力更佳之能力,總體提升房屋結構安全、抗震力與耐久性,其防水保固年限較一般傳統工法建案可延長達4倍之多。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說明,建築是否安全不在於使用RC、SRC或SC結構,而是建造過程中的每根鋼筋長度、彎鈎、綁紮品質是否確實,才是對建築是否安全產生重大的影響,相對的每根鋼骨的每處焊接鎖固點,也都是建築安全品質的重要關鍵點。建議住戶們可積極參與、關心重建過程,工地現場施工時每根鋼筋放的位置對嗎?下雨天仍在高空焊接施工嗎?這些才是安全品質最須要關心的地方。而各種工法、價位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應是由結構安全專業者去評估判斷每棟建築所適用的工法,選擇最適當合理又能兼顧工地施工品質的構造工法,才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一棟建築物要安全耐震,一定要同時做到以下兩件事:一、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二、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且缺一不可。因此,為了降低施工上人為疏失、避免建築不安全因子,隨著新工法、新技術的發展採用創新建築4.0工法施作,使建物的耐震機能提高、更新後房屋價值提升,讓居住環境品質更安全、更舒適。
以下為建築結構-RC、SRC、SC,以及創新Alfa Safe結構之分析比較:
1、RC(鋼筋混凝土)結構:
RC建造的房子是用「鋼筋混凝土」興建,柱體會以很多的箍繫筋緊密圍束住柱的每一根大號主筋,且大梁每一根大號主筋也會有梁箍筋緊密連結確保安全。RC屬較剛硬的結構,在地震來時搖晃度小,舒適性、防水性、隔音性也較佳,台灣九成房子都是用RC興建,是最傳統也是業界技術最純熟、CP值最高的建築工法。
▌RC牆轉角平面示意圖。
▌RC柱斷面平面示意圖。
▌在傳統施工時,RC柱箍繫筋組件眾多,綁紮繁複,品質控管不易,若疏漏時造成耐震圍束力不足。
SRC結構則是結合「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的結構方式,梁柱中間以鋼骨支撐,外圍再用15至20公分的混凝土包覆,混凝土中亦會有大號主鋼筋及箍筋,由鋼筋及鋼骨共同作用,讓建築有較強的韌性以及抗拉能力。
SRC比RC多了內部鋼骨的配置,有較強的韌性與抗拉能力,在樓層較高的建案中,與RC設計相較,可略為縮小柱的斷面尺寸,故在高層建築中會以SRC結構設計為主,主要是為減少柱所佔的空間面積。
▌SRC柱周邊之環繫筋。
▌SRC柱斷面平面示意圖。
▌在傳統施工時,SRC柱周邊之環繫筋眾多,綁紮繁瑣、品質不易控制,疏漏時恐造成耐震圍束力不足,整體完成費工費時,易有人為因素造成品質不易控管。
SC結構主體以「鋼骨梁柱」為主,梁柱外面包覆混凝土做防火披覆,結構組成較軟、韌性較強,高樓層建築大多採用,但相對高樓層也較容易因風吹或地震產生較大搖晃,建築物的變形也相對影響較大,受影響時間一久,建築的外牆可能會因此產生龜裂,在外牆施工上必須特別加強,採用良好的工法施作及精準確實施工品質就相當重要。
SC 結構的房屋建造價格較高,若不是特別高樓層的建築,有需要降低大樓重量及有效減少梁柱尺寸的話,不需以此工法規劃設計。
▌SC柱。
▌SC柱斷面平面示意圖。
4、Alfa Safe結構:
「AlfaSafe柱中柱」、「Alfa Safe系統牆」,採一體化系統箍綁紮,施工品質精準確實,當樓層數大於20樓時,低樓層結構柱如遇結構尺寸過大,Alfa Safe結構則可於低樓層設置規劃「Alfa Safe鋼骨柱中柱」,可縮小低樓層之柱的斷面尺寸;其餘樓層則全棟採用「Alfa Safe柱中柱」及「Alfa Safe系統牆」,使全棟結構耐震提升且防裂防漏、耐久性佳。
牆在建築物視為安全耐震的第二道防線,任何一種建築結構在抗裂防漏水性能上當然不可馬虎,尤其在房屋交易糾紛中,「房屋漏水問題」也相當常見。然而,當地震來襲時,建築物受地震力搖晃產生變位,其中,高樓層建築相對產生的變形則更大,當時日一久,建築物的外牆較容易因為相對變形大而產生龜裂,因此外牆的「防裂防漏水性能」與「施工品質」就相對重要。目前業界採用全棟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之ㄧ些建案,已將防水保固年限大幅提升至10~12年,「Alfa Safe系統牆」針對牆體端部與轉角處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應做確實,使牆筋綁紮更加堅固、鋼筋間距整齊一致、保護層厚度足夠,確保牆體達到防裂、防漏水且抗剪力更佳之能力,總體提升房屋結構安全、抗震力與耐久性,其防水保固年限較一般傳統工法建案可延長達4倍之多。
▌「AlfaSafe柱中柱」、「Alfa Safe系統牆」以完備的前置規劃作業,以及加工廠配件化加工成型,一體式箍筋綁紮,品質控制精準,牆鋼筋轉角完全封閉圍束,符合結構標準圖說設計,替代工地現場施工困難的綁紮作業,工作效率 看得見。
台灣歷經大大小小的地震,從經驗中探究可發現,相較於詢問哪個結構設計更安全,建議大家更應關心建築是否有注重「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及「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而非使用SRC就比RC更安全,因為RC、SRC、SC其實只是建材選用不同而已,從正向的角度來看,如何選擇對未來都會有益處,建議挑選良好的建設公司或委建團隊,依據每個建築不同的條件選擇適合的工法,並且在建築過程中的施工品質嚴格把關,只要好好設計、好好施工,哪種工法都一樣能達到安全耐震的效果,沒有哪一種結構是絕對的安全或不安全的問題的哦。
▌「Alfa Safe鋼骨柱中柱」採用Alfa Safe一體化系統箍綁紮,施工品質精準確實,耐震韌性佳。樓層數>20樓,低樓層柱採用「AlfaSafe鋼骨柱中柱」可縮小柱結構尺寸。
戴雲發Profile
Alfa Safe建築系統 創辦人
社團法人建築安全履歷協會 創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 理事長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會 召集人
「國家卓越建設獎」評審委員會 施工品質類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