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舉例揪錯 捱過921未必不會倒

3大肇因5類危險建築  你家入列嗎?

危老重建

發布日期2020/09/03

作者游筱燕

台灣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超過410萬戶,尤其集中於雙北市,首善之都台北市每兩間就有一間老屋,面臨嚴重的結構、電力、排水排氣等問題,危害居住安全。

我家房子經過921大地震都沒倒了,代表耐震力好,之後也不會倒⋯」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說,這句話他常常聽到,卻是嚴重錯誤的說法。戴雲發直言,台南維冠金龍大樓、花蓮統帥大飯店與雲門翠堤大樓,棟棟都歷經921,還不是照樣倒。

921強震是台灣從2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戴雲發說,震央附近最高偵測出980GAL(最大加速度),到了雙北市頂多只剩下70~80GAL,就已讓台北市東星大樓、新北新莊博士的家倒塌,雙北市總共306戶全倒、3589戶半倒,133人死亡,死傷慘重。


北市不安 老屋比率6成8

台灣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超過410萬戶,10年後將增至600萬戶。尤其是台北市最「老」,今年第1季住宅平均屋齡高達34.54年,北市老屋比率高達68%,等於有每兩間房子就有一間屋齡超過30年。

 

戴雲發表示,家是我們的避風港,不應該住起來膽戰心驚;而台灣本來就是因為地震隆起才產生的國土,地震是常態,要積極面對居住安全問題,不能心存僥倖逃避。比如老屋已經鋼筋裸露、天花板掉屑,就代表已經生病,在「沒倒」前已明示屋子體質變差。

老建物不符合結構安全的原因有3,一為早年工人施工的品質和觀念也差,大多數工人不懂結構設計力學原理,一切以好施工為原則。比如一般認為只要鋼筋數量夠、就能符合標準;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每1根鋼筋的位置,及其彎鉤、搭接的長度位置等,「不是有放就好,若放錯位置,抗震力一半都不到!」

二為早期抗震力普遍設計不足,法規規範也不若現今嚴謹。在電腦工具不發達的年代,建築師的規畫與設計幾乎都是用手算的,無法精準算出地震從各個角度侵襲之扭轉扭力。三是混凝土也有使用年限,會受到風化和脆化等影響,造成抗壓能力下降。

因此6年來戴雲發不斷推廣「建築安全履歷」、「第3方監造」,即時製作履歷拍照存證全民監督,也研發出「AlfaSafe柱中柱耐震系統工法」,有效提升抗震韌性強度近1倍,降低人為施工不良率,逐漸受全台建商採納,目前有20多件危老都更案指名他評估。

不只結構 管線機電也有事

不僅建築結構會有老化問題,電器商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召集人魯世平表示,若將建築物視為1個人;房子結構猶如骨幹與肌肉;給水、排水就像血管;電力、消防設備則是神經系統;而管道設計主控了血管和神經系統,外觀看不見但對安全同等重要,一有阻塞,慢性影響人類健康與生活安全。

魯世平說,過去舊式房型的管線多半是埋在建築結構體內,特別是將給排水主幹管包在混凝土柱內;可是排水管會因多年汙垢囤積效能變差,鑄鐵管容易老化龜裂,接縫處常破洞漏水,要是房子真有問題,要「破土」解決?

又若建商沒有做好公共管道間與室內管道間的區隔,致使不同樓層住戶所排出的氣體甚至煙味都能飄進你家,百味雜陳,長久下來對呼吸道和肺部影響甚巨。

此外,眾人也常忽略機電設備問題。魯世平表示,機電包含水電、消防、空調、汙水等,平均使用年限約15~20年,先前的電器不如現今多元,也少有同時間開數台冷氣的需求,過去安培數低,加上用電量日增、插座與供電皆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火災。

多震帶的台灣,不只面臨又老又醜的城市面貌問題,更有生命財產安全受威脅的不安定性,因此,透過都更和危老助老屋重生,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