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築綠色競爭力!兩大建築規範來了 台灣邁向淨零之路
為了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建築業如何轉型為節能減碳已成現在進行式。(潘重安/攝)
台灣真的愈來愈熱了。中央氣象署表示,2024年9~11月的台灣平均氣溫明顯偏暖,創下1951年以來秋季最高平均氣溫紀錄。氣候暖化的趨勢無庸置疑,但你知道你住的房子,上班的辦公大樓,其實也是環境變遷的殺手之一?
2022年,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發布報告指出,建築業碳排量占全球近4成,遠高於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為了對抗氣候變遷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國家都已發展建築節能與碳排相關制度。2024年6月,加拿大溫哥華更宣布實施《管制建物碳排法案》,列管每一棟建物的能源使用量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甚至訂出將對違規者處以高額罰款,展現建築減碳的決心。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但也是國際間少數將碳排長期減量目標入法的國家,也早就將建築業列入4大關鍵減碳部門之一,最終目標是在2050年時,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為了達到這項目標,強制性法規推動在即。爭議多時、前後召開8次研商會議的《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以及《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兩大草案於2025年相繼公告,已然宣告台灣建築邁向淨零之路正式啟動。
建築怎麼減碳?提升能源效率是關鍵
建築如何節能減碳?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說明,其實建築最大碳排來自於能源消耗,也就是電的使用,提升建築的能源效率並聰明使用電,就是建築減碳的一大重點。國內建築部門淨零轉型的路徑,因此將先從建築節能50%,訂出3大階段目標,分年分階段推動,其餘再以再生能源抵銷,達到碳中和,甚至零碳排。
然而,近年國際先進國家頻頻倡議,不能忽略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由於過去大都只聚焦在前者,卻忽略隱藏在建築營運階段,像是建材生產運輸、營建施工、更新修繕及廢棄拆除所產生的蘊含碳排。這意味著建築要低碳轉型,從一開始的規畫設計,到使用階段能源管理和使用、到最後建物拆除廢棄物處理,都需要考量如何減少碳排。
強制新建築轉型?修訂法源擴大規範
王榮進指出,政府推動策略是採「先公後私」、「先新後舊」原則,由公有建物帶頭示範。因此2023年7月起,政府開始要求各部門公有新建物申請綠建築,併同取得建築能效認證,並逐年擴大適用範圍,目前積極興辦的社會住宅也自2023年提前導入能效1級以上的規畫設計。
根據國家住都中心統計,目前已有90處、約30000戶社宅,取得建築能效標章。至於民間新建物部分,將以相關強制性法規推動產業變革。
內政部國土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表示,《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及《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兩大修法草案,就是針對新建物節能、創能修訂法規。在法規的強制約束下,日後建築的節能將照明、升降梯、熱水、通風、揚水泵等項目都納入規範,也確認了新建、改建建築物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的法源。
據了解,尤其對設置太陽光電對象及規模、受光標準評定,最終版本將以屋頂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者先行推動。因為依照國土管理署估算,國內每年約發出兩萬件使用執照,屋頂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尺雖僅占發照量的六%,但卻可以取得新建屋頂面積總量60%。「在權衡各種情況下,為了政策穩健上路,因而以大規模建築先行試辦。」高文婷說。
淨零排放難達標?認證標章同步升級
為邁進淨零碳排,建築標章也同步升級。國際間最為盛行,且在台灣已有348案獲認證的LEED(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綠建築評估認證系統,為更朝向深度脫碳,將推出標準更為嚴格的LEED v5版本,規定只能採用基地內外產生的再生能源,無法以採購再生能源憑證抵銷,因此未來LEED白金級建築將會是名副其實的光電建築。
至於台灣,自1999年建立綠建築標章制度EEWH,推行迄今已有20餘年。近1年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又陸續建立起新的建築能效和低碳建築評估系統。
新的建築能效標章達到1+等級,代表節能達50%,為近零碳建築;至於2024年7月1日才上路的低碳建築標章,則是將蘊含碳排納入評估,取得4級以上認證,則可稱為低碳建築。
減少碳排成本高?可能帶來無限商機
在政策目標下,建築朝向低碳轉型是必然趨勢,對建築產業帶來改變,「但也是無限商機。」政大永續規畫中心主任、教授孫振義認為,依照國發會發布,預計8年投入9000億元預算推動減碳,涵蓋各相關產業與技術;建築業如果懂得「孔明借東風」趁政府補助時趕快轉型,先行落實降低碳排就會取得碳優勢,贏在起跑點。
產業界2024年成立的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更已優先鎖定工商業輔導宣導淨零建築。理事長顏家鈺說明,聯盟成員包括建築、資通訊、創儲能、智慧節能及金融機構等相關業者,形成建築低碳轉型生態系。這1年多來,鎖定大宗用電量的產業園區,透過保全及租賃業界接觸建物所有權人,以推廣建築節能減碳相關技術應用。
不過,建築走向低碳轉型仍面臨巨大挑戰。首先,是否跨出第一步,業界是「既期待又害怕」。負責建築標章和標示評估及認證的台灣建築中心執行長江欣政近年普遍聽到業界心聲,「每個都知道低碳轉型如果不做,未來就沒有市場。但是跨出這一步後,生產製程是不是要改?要做到什麼程度?產品變動後下一個市場在哪裡?」
再者,不管是新建物或既有建物加速低碳轉型都需要投入成本,業者擔心將影響房價上漲。孫振義認為,如若拆解整個營建成本結構,土地成本還是占最大宗,所謂的工料約占總成本的3成。然而,影響房價上漲還有更強烈的因子,像是科技產業入駐,低碳轉型不見得是主因。
第3是建築減碳從使用階段到營運階段,涉及範圍廣泛,包含從建材生產、運輸、施工碳排,到最終拆除廢棄完成,整個施工年期和營建行為都要列入碳盤查,如何計算令業界感到困擾。
如何跨出第一步?輕量化設計才能治本
新北市建築公會理事長汪俊男表示,材料生產運輸是蘊含碳排的最大量,避免過度的「不當設計」,朝向輕量化設計才能治本,而這部分就考驗建築師、規畫顧問公司的設計功力。另一方面,這也牽涉到建築產業碳足跡資料庫建立的完整度,目前建研所正陸續認證低碳建材和工法,讓業界能有所依循。
營建業減碳已成為必考題,但背後牽動營建、建材、能源管理改造等龐大商機,對產業來說,也是盤點利基點轉型的大好機會。如果能在追求低碳同時,取得低成本減碳的優勢,等同也敲開國際大門,讓營建業有機會從內需跨入海外市場。
2022年,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發布報告指出,建築業碳排量占全球近4成,遠高於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為了對抗氣候變遷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國家都已發展建築節能與碳排相關制度。2024年6月,加拿大溫哥華更宣布實施《管制建物碳排法案》,列管每一棟建物的能源使用量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甚至訂出將對違規者處以高額罰款,展現建築減碳的決心。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但也是國際間少數將碳排長期減量目標入法的國家,也早就將建築業列入4大關鍵減碳部門之一,最終目標是在2050年時,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為了達到這項目標,強制性法規推動在即。爭議多時、前後召開8次研商會議的《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以及《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兩大草案於2025年相繼公告,已然宣告台灣建築邁向淨零之路正式啟動。
建築如何節能減碳?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說明,其實建築最大碳排來自於能源消耗,也就是電的使用,提升建築的能源效率並聰明使用電,就是建築減碳的一大重點。國內建築部門淨零轉型的路徑,因此將先從建築節能50%,訂出3大階段目標,分年分階段推動,其餘再以再生能源抵銷,達到碳中和,甚至零碳排。
然而,近年國際先進國家頻頻倡議,不能忽略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包含「使用碳排」及「蘊含碳排」兩部分。由於過去大都只聚焦在前者,卻忽略隱藏在建築營運階段,像是建材生產運輸、營建施工、更新修繕及廢棄拆除所產生的蘊含碳排。這意味著建築要低碳轉型,從一開始的規畫設計,到使用階段能源管理和使用、到最後建物拆除廢棄物處理,都需要考量如何減少碳排。
強制新建築轉型?修訂法源擴大規範
王榮進指出,政府推動策略是採「先公後私」、「先新後舊」原則,由公有建物帶頭示範。因此2023年7月起,政府開始要求各部門公有新建物申請綠建築,併同取得建築能效認證,並逐年擴大適用範圍,目前積極興辦的社會住宅也自2023年提前導入能效1級以上的規畫設計。
根據國家住都中心統計,目前已有90處、約30000戶社宅,取得建築能效標章。至於民間新建物部分,將以相關強制性法規推動產業變革。
內政部國土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表示,《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及《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兩大修法草案,就是針對新建物節能、創能修訂法規。在法規的強制約束下,日後建築的節能將照明、升降梯、熱水、通風、揚水泵等項目都納入規範,也確認了新建、改建建築物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的法源。
據了解,尤其對設置太陽光電對象及規模、受光標準評定,最終版本將以屋頂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者先行推動。因為依照國土管理署估算,國內每年約發出兩萬件使用執照,屋頂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尺雖僅占發照量的六%,但卻可以取得新建屋頂面積總量60%。「在權衡各種情況下,為了政策穩健上路,因而以大規模建築先行試辦。」高文婷說。
淨零排放難達標?認證標章同步升級
為邁進淨零碳排,建築標章也同步升級。國際間最為盛行,且在台灣已有348案獲認證的LEED(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綠建築評估認證系統,為更朝向深度脫碳,將推出標準更為嚴格的LEED v5版本,規定只能採用基地內外產生的再生能源,無法以採購再生能源憑證抵銷,因此未來LEED白金級建築將會是名副其實的光電建築。
至於台灣,自1999年建立綠建築標章制度EEWH,推行迄今已有20餘年。近1年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又陸續建立起新的建築能效和低碳建築評估系統。
新的建築能效標章達到1+等級,代表節能達50%,為近零碳建築;至於2024年7月1日才上路的低碳建築標章,則是將蘊含碳排納入評估,取得4級以上認證,則可稱為低碳建築。
在政策目標下,建築朝向低碳轉型是必然趨勢,對建築產業帶來改變,「但也是無限商機。」政大永續規畫中心主任、教授孫振義認為,依照國發會發布,預計8年投入9000億元預算推動減碳,涵蓋各相關產業與技術;建築業如果懂得「孔明借東風」趁政府補助時趕快轉型,先行落實降低碳排就會取得碳優勢,贏在起跑點。
產業界2024年成立的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更已優先鎖定工商業輔導宣導淨零建築。理事長顏家鈺說明,聯盟成員包括建築、資通訊、創儲能、智慧節能及金融機構等相關業者,形成建築低碳轉型生態系。這1年多來,鎖定大宗用電量的產業園區,透過保全及租賃業界接觸建物所有權人,以推廣建築節能減碳相關技術應用。
不過,建築走向低碳轉型仍面臨巨大挑戰。首先,是否跨出第一步,業界是「既期待又害怕」。負責建築標章和標示評估及認證的台灣建築中心執行長江欣政近年普遍聽到業界心聲,「每個都知道低碳轉型如果不做,未來就沒有市場。但是跨出這一步後,生產製程是不是要改?要做到什麼程度?產品變動後下一個市場在哪裡?」
再者,不管是新建物或既有建物加速低碳轉型都需要投入成本,業者擔心將影響房價上漲。孫振義認為,如若拆解整個營建成本結構,土地成本還是占最大宗,所謂的工料約占總成本的3成。然而,影響房價上漲還有更強烈的因子,像是科技產業入駐,低碳轉型不見得是主因。
內政部鼓勵產學合作建立智慧淨零建築大平台,帶動產業跨域整合,輔導既有建物綠色轉型。(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提供)
如何跨出第一步?輕量化設計才能治本
新北市建築公會理事長汪俊男表示,材料生產運輸是蘊含碳排的最大量,避免過度的「不當設計」,朝向輕量化設計才能治本,而這部分就考驗建築師、規畫顧問公司的設計功力。另一方面,這也牽涉到建築產業碳足跡資料庫建立的完整度,目前建研所正陸續認證低碳建材和工法,讓業界能有所依循。
營建業減碳已成為必考題,但背後牽動營建、建材、能源管理改造等龐大商機,對產業來說,也是盤點利基點轉型的大好機會。如果能在追求低碳同時,取得低成本減碳的優勢,等同也敲開國際大門,讓營建業有機會從內需跨入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