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儂︱改變台灣的城市美學 從博覽會看見政府推動都更的決心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蒞臨「第六屆危老+都更博覽會」。(攝影組)
卓榮泰院長在《財訊》雙週刊主辦的「第六屆危老+都更博覽會」開幕式的演講中,強調政府施政應從人民需求出發,這不僅是一種政策宣示,更是一種展現現代治理的價值觀。這篇演講不僅強調了政府在推動危老建物重建和都市更新上的決心,還體現了政府在城市發展中,如何在人民福祉和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
以人民需求為核心的施政理念
卓院長首先提出「政府施政應從人民的需求出發」,這種以人民為本的治理理念,是當前政府運作中必須始終貫徹的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在都市更新和危老建物的重建上,政府的角色不僅僅是規劃者和執行者,更是人民需求的回應者。都市更新涉及的問題遠不止於建築物本身的翻新和改造,它牽涉到社區的生活品質、居民的安全以及城市整體的宜居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時刻關注民眾的切身需求,這也是卓院長演講中的核心主旨。
現今的臺灣社會,隨著老齡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許多建築物逐漸老化,特別是一些較早期建造的住宅區域,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危老建物不僅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威脅著公共安全。而卓院長強調,政府必須透過政策調整來滿足人民對居住安全的需求,這正是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確保公共安全,保障居民的生活質量。
危老都更的意義不止於安全
卓院長在演講中回顧了他作為臺北市議員時的經歷,提到當時雖然危老建物問題尚未浮現,但都市更新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這一點非常值得深思,因為它提醒我們,都市更新和危老建物重建不僅僅是出於災後重建的需求,也包含了城市發展和現代化的持續推動。
現代城市的發展,必須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危老建物的重建不僅是應對自然災害和安全問題的緊急措施,更是提升城市整體生活環境的重要手段。當我們談論危老建物重建時,並不僅僅是指那些受損或有潛在危險的建築物,而是整個城市如何在不斷更新中成長。卓院長在演講中提到的「提升城市美學」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都市更新不僅要滿足基礎的安全需求,更應以長遠的眼光推動城市的美觀與宜居性,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
中央與地方合作:信任溝通是關鍵
卓院長特別強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指出只有建立信任溝通機制,危老都更才能順利推進。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都市更新的具體實施和落地,往往依賴於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和與當地居民的溝通能力。中央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框架和提供資源支持,但地方政府作為執行者,如何將這些政策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是都市更新成功與否的關鍵。
信任溝通不僅是政府之間的協調問題,也是政府與民間業者、居民之間的互動問題。卓院長指出,透過法令鬆綁和合理制度的設立,為民間業者提供依循的明確標準,能有效促進民間資源的參與。在許多國家,都市更新和危老建物重建都是依靠政府與民間合作來完成的。臺灣在這方面的發展,無疑需要更靈活的政策框架和更透明的合作機制,讓開發商、業者有信心參與到都市更新的行列中來。
災後重建的經驗與展望
卓院長還談到921大地震及0403花蓮地震後的災後重建經驗,這些災後重建不僅讓我們意識到建築物耐震性能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們,城市的抗災韌性是關乎人民安全和城市發展的核心課題。危老建物的重建和都市更新,可以看作是災後重建經驗的延伸和升華,它不僅限於修復受損的建築,而是通過提高建築物質量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韌性,讓城市更有能力應對未來的各種災害挑戰。
這種抗災韌性並不是短期的措施,而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多方共同參與的過程。正如卓院長所提到的,政府必須在政策層面提供穩定的支持,讓都市更新的每一步都能符合人民的需求,並保障整體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政府的願景與持續推進
總結來說,卓院長的演講展示了政府在推動危老建物重建和都市更新工作中的堅定決心和務實的施政理念。無論是法令鬆綁、政策修訂,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這一切的核心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對安全、生活品質和城市美學的期望。卓院長引用賴清德總統的話:「處處皆能安居,人人皆可樂業」,這句話道出了政府施政的最終目標。
在未來的都市更新工作中,政府將繼續推動法規的完善,並與民間業者及地方政府緊密合作,為人民創造一個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同時,政府的「強化治安」和「經濟發展」雙軸並進,也將為臺灣的未來提供更加穩固的發展基礎。透過這樣的綜合施策,臺灣的都市更新工作將不僅局限於危老建物的重建,更將推動整個城市在美學、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提升,實現更具韌性、更具競爭力的城市發展願景。
以人民需求為核心的施政理念
卓院長首先提出「政府施政應從人民的需求出發」,這種以人民為本的治理理念,是當前政府運作中必須始終貫徹的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在都市更新和危老建物的重建上,政府的角色不僅僅是規劃者和執行者,更是人民需求的回應者。都市更新涉及的問題遠不止於建築物本身的翻新和改造,它牽涉到社區的生活品質、居民的安全以及城市整體的宜居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時刻關注民眾的切身需求,這也是卓院長演講中的核心主旨。
現今的臺灣社會,隨著老齡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許多建築物逐漸老化,特別是一些較早期建造的住宅區域,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危老建物不僅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威脅著公共安全。而卓院長強調,政府必須透過政策調整來滿足人民對居住安全的需求,這正是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確保公共安全,保障居民的生活質量。
危老都更的意義不止於安全
卓院長在演講中回顧了他作為臺北市議員時的經歷,提到當時雖然危老建物問題尚未浮現,但都市更新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這一點非常值得深思,因為它提醒我們,都市更新和危老建物重建不僅僅是出於災後重建的需求,也包含了城市發展和現代化的持續推動。
現代城市的發展,必須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危老建物的重建不僅是應對自然災害和安全問題的緊急措施,更是提升城市整體生活環境的重要手段。當我們談論危老建物重建時,並不僅僅是指那些受損或有潛在危險的建築物,而是整個城市如何在不斷更新中成長。卓院長在演講中提到的「提升城市美學」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都市更新不僅要滿足基礎的安全需求,更應以長遠的眼光推動城市的美觀與宜居性,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
中央與地方合作:信任溝通是關鍵
卓院長特別強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指出只有建立信任溝通機制,危老都更才能順利推進。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都市更新的具體實施和落地,往往依賴於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和與當地居民的溝通能力。中央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框架和提供資源支持,但地方政府作為執行者,如何將這些政策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是都市更新成功與否的關鍵。
信任溝通不僅是政府之間的協調問題,也是政府與民間業者、居民之間的互動問題。卓院長指出,透過法令鬆綁和合理制度的設立,為民間業者提供依循的明確標準,能有效促進民間資源的參與。在許多國家,都市更新和危老建物重建都是依靠政府與民間合作來完成的。臺灣在這方面的發展,無疑需要更靈活的政策框架和更透明的合作機制,讓開發商、業者有信心參與到都市更新的行列中來。
災後重建的經驗與展望
卓院長還談到921大地震及0403花蓮地震後的災後重建經驗,這些災後重建不僅讓我們意識到建築物耐震性能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們,城市的抗災韌性是關乎人民安全和城市發展的核心課題。危老建物的重建和都市更新,可以看作是災後重建經驗的延伸和升華,它不僅限於修復受損的建築,而是通過提高建築物質量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韌性,讓城市更有能力應對未來的各種災害挑戰。
這種抗災韌性並不是短期的措施,而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多方共同參與的過程。正如卓院長所提到的,政府必須在政策層面提供穩定的支持,讓都市更新的每一步都能符合人民的需求,並保障整體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政府的願景與持續推進
總結來說,卓院長的演講展示了政府在推動危老建物重建和都市更新工作中的堅定決心和務實的施政理念。無論是法令鬆綁、政策修訂,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這一切的核心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對安全、生活品質和城市美學的期望。卓院長引用賴清德總統的話:「處處皆能安居,人人皆可樂業」,這句話道出了政府施政的最終目標。
在未來的都市更新工作中,政府將繼續推動法規的完善,並與民間業者及地方政府緊密合作,為人民創造一個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同時,政府的「強化治安」和「經濟發展」雙軸並進,也將為臺灣的未來提供更加穩固的發展基礎。透過這樣的綜合施策,臺灣的都市更新工作將不僅局限於危老建物的重建,更將推動整個城市在美學、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提升,實現更具韌性、更具競爭力的城市發展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