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雲發︱都更開挖變「都害」? 鄰損頻傳背後的風險與3大防線

台灣都會區土地寸土寸金,建築基地空間狹小,危老與都更工程常需在密集建築間進行深層開挖,動輒挖下三至四層樓的土壤深度。在這樣的施工條件下,鄰近老舊建物承受的壓力大增,稍有疏忽,就可能引發鄰損事件,衝擊周邊居民的居住安全。
以雙北為例,當地土壤普遍鬆軟,深開挖施工更需保守應對,像是擋土結構的設計與施工細節必須格外謹慎,包括連續壁的厚度、鋼筋用量、貫入地底的深度等,若擋土支撐不夠強化,房屋可能因土壤滑動而受損。此外,若連續壁灌漿不密實,產生空洞,也可能導致支撐失效,造成嚴重危害。而若基地是呈現長條型,應設置地中壁以支撐兩側連續壁,同時進行適度的土壤改良,以提升穩定性。
今年初,新北市三重某建案施工後即爆出鄰損事件,居民發現牆面裂縫擴大、地面傾斜,甚至建物外牆剝落,震驚社區。這類事件多數源於施工團隊對現場環境的敏感度不足,或忽視監測系統提供的預警訊號,才導致災害發生。
降低鄰損風險 建議3大防範措施
1. 施工前:確實執行地質鑽探與鄰房鑑定,依法規須先進行地質鑽探,以能確認土壤特性進行相關措施,並根據建築法規,深開挖工程前應進行鄰房現況鑑定,由建商聘請專業技師記錄鄰近房屋的狀況,包括裂縫、漏水、傾斜等問題,並拍照存證。居民應積極配合,確保日後若發生損害,能有具體證據保障自身權益。
2. 施工中:嚴格監測、即時應變
a.工地端:應設置全面的監測系統,包括地面沉陷、鄰房傾斜、連續壁變位、型鋼支撐應力等項目。當數據顯示異常時,務必立即停工檢討與補強,不能僅追求進度而忽略潛藏風險。
b.附近居民:應持續關注建築變化,發現異常應即時通報
施工中居民應持續關注房屋與周邊環境的變化,若發現新裂縫、地面傾斜、門窗無法順利開關等異常狀況,應立即通知施工單位,並尋求技師進一步監測或補強,以確保居住安全。
政府應加強監督,避免下一起災害
以前台北市建案開挖數量並不多,現在因隨著都更、危老重建推動遍地開挖,開挖的個案數可能是以前的數倍,那開挖風險就會等比例的增加。尤其是現在缺工問題嚴重,不僅是綁鋼筋、釘模板的工人不足,甚至工程師也相當缺乏,在工地施工數量增加的同時,工地人員負擔業務量也相對增加,因為地下工程施工的風險很高,有很多不確定性性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品質瑕疵跟問題,所以地下工程的施工更應該嚴謹的面對。
政府應以大直與三重建案的鄰損事件為鑑,加強監管機制,確保施工單位確實落實安全標準。此外,台北市政府已針對大直事件修訂「台北市建築施工損鄰事件爭議處理規則」,納入第三方專業公會進行公共安全與責任認定,並要求建商先行支付相關鑑定費用。
都市發展與住宅安全應該並行不悖,否則「都更」反而成為「都害」,唯有政府、建商與居民三方共同落實監督與配合,從設計到施工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才能確保重建的是安全與未來,而非災難與糾紛。
以雙北為例,當地土壤普遍鬆軟,深開挖施工更需保守應對,像是擋土結構的設計與施工細節必須格外謹慎,包括連續壁的厚度、鋼筋用量、貫入地底的深度等,若擋土支撐不夠強化,房屋可能因土壤滑動而受損。此外,若連續壁灌漿不密實,產生空洞,也可能導致支撐失效,造成嚴重危害。而若基地是呈現長條型,應設置地中壁以支撐兩側連續壁,同時進行適度的土壤改良,以提升穩定性。
今年初,新北市三重某建案施工後即爆出鄰損事件,居民發現牆面裂縫擴大、地面傾斜,甚至建物外牆剝落,震驚社區。這類事件多數源於施工團隊對現場環境的敏感度不足,或忽視監測系統提供的預警訊號,才導致災害發生。
降低鄰損風險 建議3大防範措施
1. 施工前:確實執行地質鑽探與鄰房鑑定,依法規須先進行地質鑽探,以能確認土壤特性進行相關措施,並根據建築法規,深開挖工程前應進行鄰房現況鑑定,由建商聘請專業技師記錄鄰近房屋的狀況,包括裂縫、漏水、傾斜等問題,並拍照存證。居民應積極配合,確保日後若發生損害,能有具體證據保障自身權益。
2. 施工中:嚴格監測、即時應變
a.工地端:應設置全面的監測系統,包括地面沉陷、鄰房傾斜、連續壁變位、型鋼支撐應力等項目。當數據顯示異常時,務必立即停工檢討與補強,不能僅追求進度而忽略潛藏風險。
b.附近居民:應持續關注建築變化,發現異常應即時通報
施工中居民應持續關注房屋與周邊環境的變化,若發現新裂縫、地面傾斜、門窗無法順利開關等異常狀況,應立即通知施工單位,並尋求技師進一步監測或補強,以確保居住安全。
規劃設計階段依法規須先進行地質鑽探,以能確認土壤特性。(圖/由中力都市更新團隊提供)

以前台北市建案開挖數量並不多,現在因隨著都更、危老重建推動遍地開挖,開挖的個案數可能是以前的數倍,那開挖風險就會等比例的增加。尤其是現在缺工問題嚴重,不僅是綁鋼筋、釘模板的工人不足,甚至工程師也相當缺乏,在工地施工數量增加的同時,工地人員負擔業務量也相對增加,因為地下工程施工的風險很高,有很多不確定性性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品質瑕疵跟問題,所以地下工程的施工更應該嚴謹的面對。
政府應以大直與三重建案的鄰損事件為鑑,加強監管機制,確保施工單位確實落實安全標準。此外,台北市政府已針對大直事件修訂「台北市建築施工損鄰事件爭議處理規則」,納入第三方專業公會進行公共安全與責任認定,並要求建商先行支付相關鑑定費用。
都市發展與住宅安全應該並行不悖,否則「都更」反而成為「都害」,唯有政府、建商與居民三方共同落實監督與配合,從設計到施工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才能確保重建的是安全與未來,而非災難與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