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都更整合模式!公辦都更的不一樣 公益最大化也維護地主權益

都更焦點

發布日期2024/09/05

作者陳雅玲

國家住都中心綜合業務部副主任洪雙臨認為,公辦都更比起活化公資產,更在意私地主的權益。吳尚哲/攝 國家住都中心綜合業務部副主任洪雙臨認為,公辦都更比起活化公資產,更在意私地主的權益。吳尚哲/攝


一個都市環境要脫胎換骨,仰賴的是透過都市更新的手段,而推進都市更新大步向前,除了民間辦理都市更新,另一股重要力量就是政府主導的公辦都更。

近年來,公辦都更案在全台各地展開,政府從過去政策性引導的角色,轉變成為主動擔任實施者,提高整合開發時民眾的信賴感。由中央成立專責推動社宅和都市更新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簡稱國家住都中心),成立這6年來,成功解鎖過去延宕多年的都更案,以突破過往創新做法和效率,短時間內完成12案招商。如今,這股公辦都更量能還跨出雙北地區,在高雄設立南部辦公室,準備大展拳腳。


保有都更的初衷
通盤考量原住戶的需求


對公辦都更,過往給人印象僅僅是公有土地的活化,但這舊時做法早已被翻轉。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家住都中心透過公辦都更興辦社宅將近1983戶、創造公益設施面積達2萬7平方公尺,經過整合參與都更的私地主多達600多人。換句話說,等於有600多位地主藉由公辦都更,提升原有的居住環境。

能夠順利突破整合關卡,納入私有地所有權人一同參與都更,「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看待都市更新不只是蓋新房子,而是還要尊重過去與未來要住在裡面的『人』的需要!」負責統籌執行的國家住都中心綜合業務部副主任洪雙臨點出,公辦都更談整合,更在意原住戶的居住權益。

以近期招商成功的「行二行三公辦都更案」來說,這塊土地靠近台北車站,緊鄰行政院、警政署所在的行政中樞,早在2003年即被劃定為行政園區;但受限於複雜的產權,歷經20年遲遲無法順利推動。

國家住都中心在成立之初,「行二行三公辦都更案」便是承接8大公辦都更之一。該案整個基地占地1.8公頃,公私土地夾雜,私有地比率占10%,地主約百餘位,儘管原住戶占比不大,但如何說服同意納入公辦都更就是一大挑戰!在整合過程中,原住戶表達希望能夠繼續留在原地居住,因而嘗試不同方式解決問題,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行二行三公辦都更案,未來將打造為國家級行政園區。(圖/國家住都中心提供)
像是透過「跨區權利變換」的創新方式,合併開發「行二行三」與鄰近區域「臨沂段」,切分公、私有土地的權屬;為了解決原住戶受限於土地用途為行政專用區,無法作為住宅使用,因而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在台北市政府協助下,放寬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內容,允許放寬三分之一住宅用地,得以讓原地主繼續居住在原地。而在現有基地上,原有屋況夾雜公寓、透天及華廈等不同建築形態,在權利變換機制下,造成所有權人房地估值出現偌大的落差,也顧及維護私地主的權益,特別搭配招商條件設計保障原住戶的權益。

開發與公益性並存
秉持大眾利益為出發點


「我們非常尊重私地主,對中心來講可能是執行一個案子,但對地主來講,是他後續半輩子的新家,」洪雙臨表示,公辦都更初期整合會花很多時間調查住戶對未來居住需求、溝通未來建築規畫,以設計符合原住戶居住需求為原則,就算是房屋選配,也是優先以讓住戶選配。也因為站在原住戶立場,公辦都更才能更有效率執行。

有別於一般都更,公辦都更的不同之處,洪雙臨認為,中心不是以利益做為第一考量,而是以大眾利益為出發點。像是「學府敦南公辦都更案」,過去是退舍所在地,20年來這塊土地沒有任何改變,由於位於精華地段、正臨敦南樹海第一排,更新後通常以住宅規畫較具效益,但該案為接續敦南商辦商圈機能,中心分回部分仍以規畫商辦大樓為主。一樓場域則規畫開放公共開放空間,設置里民活動空間、庇護工場、公辦民營托嬰中心,這是在敦化路段相當難得可貴見到如此規畫。

而公益性也展現對歷史建物的尊重。過去都更整合,看到歷史建物總以開發效益來衡量評估都更的可能性,對公辦都更而言,不全然以開發利益為著眼點,最典型案例就是「新竹市建功高中南側地區公辦都更案」,基地的正中央就矗立著歷史建物日本海軍第六燃料觸媒工廠,中心的做法除了規畫歷史建物再生計畫,同時賦予觸媒工廠可供展演、餐飲多種用途空間,結合整體建築計畫,在保留歷史建物的同時兼具經濟效益,也實現改善老舊區域都市環境的目的。


前進南部設立據點
下一個5年擴大開發大街廓


目前國家住都中心手上還握有37案正在執行中,去年底也正式在高雄成立南部辦公室,洪雙臨說,按照都市發展的歷程,台灣的都市遲早會有都更的需求,前進南部是提前布局,蓄積公辦都更的量能以因應未來都更需求。他也分析,南部都更觀念仍舊保守不同於北部,談整合在意的是分配或利益,而南部原住戶更在意的是,都更搬遷後生活形態要改變的問題,像是「和鄰居關係很好,為何要都更?」,「住在透天好好的,一樓店面開個小店,住得很舒適!」

但是從國家住都中心的立場,房屋終將逐漸老舊面臨更新需求,因此為了貼近南部風土民情,目前中心也在與當地建築師、估價師等專業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希望透過交流集思廣益,從在地角度發展一套南部都更的整合模式。

現階段南部據點已經和當地住戶洽談都更整合,洪雙臨說,初期已有5、6案在進行中,其中確定的是《青年日報》高雄分社、陸軍服務社營改基金及其周邊達更新年限私有建築土地,近期高雄市都委會已通過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

國家住都中心從成立迄今,進入第6年,在積極推動都更之餘,董事長花敬群也不時詢問同仁「未來下一個5年該如何發展?」洪雙臨認為,中心第一個5年在建立制度、累積經驗和儲備人才,以穩健步代扎穩根基,下一個階段應該大膽嘗試以公有地作為觸媒,擴大都更範圍開發整個街區。可以想像的是,由中心提出大街廓最上位的規畫藍圖,先開發一塊基地,改善周邊環境,自然吸引建商一起進場開發,如此集眾人之力,更能進一步帶動整個街
廓更新與都市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