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雲發
Alfa Safe建築系統創辦人、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 近20餘年來提倡建築安全,投入耐震系統工法研發,榮獲經濟部頒定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獎,致力於推展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打造可以傳承百年的傳家厝。 過去擔任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以及「國家卓越建設獎」評審委員會 施工品質類評審委員。 【社團法人建築安全履歷協會】http://www.dyf.com.tw/city.php

戴雲發︱你家是「軟腳屋」嗎? 大震後反思老屋耐震疑慮

發布日期2024/05/03

地震大樓倒塌案件中90%以上屬於1、2樓層柱破壞爆裂倒塌情況。(圖/戴雲發提供) 地震大樓倒塌案件中90%以上屬於1、2樓層柱破壞爆裂倒塌情況。(圖/戴雲發提供)
台灣屋齡高、不耐震的老舊建築遍地可見,經內政部房屋稅籍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地區超過30年的老屋更高達7成,對於這些危險不耐震的老屋如同和大地震賽跑。近日花蓮強震後震出台灣斷層隱憂,地震是台灣人民不可避免的宿命,地震過後,千萬別輕忽地震對建物造成的損傷。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呼籲,民眾應多關心住家大樓,可以針對所居住的自家大樓外觀、家中的大柱、大樑檢查,包括公設大廳、樓梯間、地下室、垃圾分類室、或是地下停車場都應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出現45度的裂縫,或出現嚴重裂縫、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異常歪斜、沉陷等現象,如果出現異狀就應通知管委會找尋結構相關技師做進一步的檢查,並給予專業建議。

尤其是一樓為挑高大廳,或被改建為超商、大型賣場、餐廳等建物,更要特別留意,避免發生「軟腳效應」。戴雲發創會理事長強調,不是自己家裡沒問題、大樓就百分之百安全,低樓層的1~2樓,更是地震後最應該檢查的地方。如建築已嚴重受損,可往都更合建拆除重建,尤其全台老舊建築物數量比例高,地震又是不可不免的宿命,切勿拿生命安全來測試建築結構安全。

以房屋的結構設計而言,最簡單的傳遞力量途徑就是最好的傳遞力量途徑。當地震來襲時,房屋所承受之地震力傳遞途徑是先由柱子傳到大梁,再由大梁傳至小梁,最後由小梁傳至樓版。因此,柱子可說是房屋中最重要的抗震結構體,在「遇到強震時,即使損毀,也不應立即崩塌」,這是房屋結構設計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就算遇到強震,也要儘可能做到柱子絕對不能崩塌,或至少也要延緩崩塌的時間,讓住在房屋裡面的人有足夠的時間逃生。

在多次地震後發現,「軟弱層」是地震時大樓常容易發生倒塌的位置,通常指的是大樓的低樓層處,如一樓或一樓到一樓夾層。與其說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倒不如說,不安全的建築才是造成人員傷亡最主因,既然無法避免地震的發生,重建後的建築不只是將老舊建築翻新而已,有了重新建造的機會,更應朝向不再二次重建的目標,重視房子的結構安全品質。在都更危老重建結構加強部分,可選擇在大樓軟弱層柱子採用「創新建築4.0」耐震系統工法做結構安全之有效加強,即在柱內增設柱鋼筋及圓型箍筋,以強化柱核心的圍束及韌性,此工法可使建築物韌性有效提升,降低建築物因大地震來襲時瞬間倒塌之風險。

而台灣頻繁的地震搖動,對未倒塌或老舊建物實上已或多或少造成結構體產生裂隙、龜裂或錯動等損傷,此不但會降低結構居住上之安全性,漏水的問題也將對居住者形成更大的困擾。牆雖屬次結構,但也是建築抗震之第二道重要防線,牆體採用系統化鋼筋工法施工使鋼筋間距、厚度定位綁紮,有效發揮牆體的防裂防漏水性能,延長建築防水年限。

 
系統化的鋼筋工法可使建築物韌性有效大幅提升,讓民眾免於地震恐慌。(圖/戴雲發提供)
安全建築是「設計」與「施工」都應同時兼具,目前建築規劃設計已相對可以做到,為了確保「施工品質」能確實做到,現今「建築安全履歷協會」所推動的「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已有更安全、更好,且優化傳統RC、傳統SRC工法的方式解決傳統施工無法控管品質的困擾。在都更危老重建上,更應重視且採用有效的施工方式,來避免同樣的問題再度發生,不僅僅是居住在危險老舊建築物的民眾應該積極重視,在地震帶臺灣的大家都應該共同來關心建築物是否安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