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都更發展內需如何突圍? 陳勝宏:公安優先、金融要鬆綁

都更焦點

發布日期2025/09/05

作者游筱燕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陳勝宏認為,危老都更當前面臨的難題在於整合和資金面。(攝/彭世杰)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陳勝宏認為,危老都更當前面臨的難題在於整合和資金面。(攝/彭世杰)
台灣城市快速發展逾半世紀,許多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公寓,正面臨耐震不足與公安隱憂。近年,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但在信貸緊縮、建材成本高漲、地主條件複雜等挑戰下,仍有許多進步空間。《財訊》專訪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陳勝宏,他直言危老都更最大課題仍在「整合」與「資金」,並點出台灣房市在結構轉型下的前景。

政策推進有成效 
但仍須加速  
 
陳勝宏肯定,中央與地方近年確實在法規與行政效率上積極優化。例如,內政部修正《都市更新條例》第65條,放寬「原容積認定」,推估全台約27萬戶受惠;台北市政府推出的「都更八箭」,更包含降低公辦門檻、審查速通關、防災型專案等措施,讓報核件數逐年增加。

從數據觀察,《都市更新條例》自1998年11月實施至2025年3月底,全國累計核定案達1,222件,顯示在政策工具的加持下,推動力道逐漸增強。危老條例自施行8年來,截至2025年6月底累積核定4,379案,其中台北市占1,011件最多,協助大量危險或瀕危建築加速重建,成效斐然。

然而,案量增加也意味著行政能量緊繃。他提醒,應思考更大幅度的「簡化」,例如對於百分百協議合建案,應免除過度繁複的財務計畫審查,讓有限審議資源集中在爭點。並且應建立標準化審議原則,才能真正縮短時程。此外,實務上也碰到合法建物認定須取得全部所有權人同意,但只要有一人不同意,就連合法建物申請認定也是費力耗時。

另一方面,制度的進步並未解決最根本的難題「整合」。「屋齡逾40年的公寓比比皆是,居民都想要重建,但真正推動時往往卡在『人』。」陳勝宏直言。地主對於分配條件特別敏感,尤其在過去沒有建蔽率、容積率限制的年代,老公寓幾乎「能蓋滿就蓋滿」。如今若重建,因受限於容積率,分回坪數往往縮水,住戶難以接受。

更有地主在協商中提出誇張要求,例如要求先支付大筆現金、甚至要求建商代償債務。「這些獅子大開口的條件,使得整合曠日廢時,有的案子談了10年還動不了。」他強調,為了避免爭議,建商應做到資訊公開透明,確保同案住戶條件一致,否則「不公平的聲音馬上會被放大」。

在陳勝宏眼中,公安才是都更政策的最大命題。「萬一大地震來臨,台北市老舊房屋的風險,是生命安全的問題。」

台灣在1974年以前,建築法規尚未全面納入耐震設計,許多老房子結構脆弱,地震來臨時岌岌可危。他建議,政府應針對1974年前興建的房屋設下期限,3到5年內必須完成改建,否則將面臨強制措施,「只有設定時間表,整合才會動起來」。

他同時主張,針對個案提高容積獎勵,由於部分地區基準容積偏低,重建前後可蓋容積差距過大,影響住戶改建意願,「如果沒有足夠誘因,誰願意拆掉自己可以住的房子?」因此針對地區、個案檢討容積,才能讓地主在更新後分回坪數接近舊有水準,進而願意配合。


金融緊縮: 
不溯及既往才合理  
 
除了整合難題,金融環境更是壓力來源。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讓土地與建築融資成數下降,購屋貸款層層設限,建商與消費者都面臨資金斷鏈風險。「有建商案子蓋好,但因第二戶只能貸5成,買方資金不足,交不出屋款,建商就拿不到錢還銀行,最後只好破產。」陳勝宏舉例。

他強調,信用管制應避免溯及既往。許多購屋者在2、3年前買房時,完全不知後續會碰到貸款新規定,如今交屋卻突然遭遇限制,導致買方資金斷裂,建商與金融機構也遭殃。「政策若要收緊,應針對新購案生效,而不是追溯已簽約、正在交屋的買方,這樣才合理。」

他進一步呼籲,金融主管機關應設計「過渡期」方案,或允許以信用貸款補足不足額,讓既有交易順利完成,避免市場出現連鎖倒閉。對中小型建商而言,金融緊縮更是生死線。「大建商財力雄厚,可以熬得過;但中小型建商若被全面淘汰,許多小基地將無人問津,都市更新恐因此停擺。」

在民眾心態上,他觀察:「大家都希望有品牌建商來蓋,覺得比較安心。」但現實是,大型建商通常只願意承接大型基地,小規模社區仍仰賴中小型建商推動。

「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有大中小建商並存,否則都市更新會出現真空地帶。」他提醒,政策不該只偏向大建商,否則中小業者消失後,都市更新的能量將大幅衰退。

對於中央推動的「整建維護」與加裝電梯政策,陳勝宏態度保留。「拉皮只是外觀好看,結構還是老舊,安全問題沒有解決。」他強調,危老仍具必要性,尤其在大型基地整合困難的情況下,是務實解方。但他提醒,危老案不應無限放寬面積限制,否則將破壞市容。「危老有存在的必要,但要有邊界。」


未來5年: 
量縮價平與永續挑戰
   
展望未來5年,陳勝宏認為,房市將持續呈現「量縮價平」,但房價難以大跌。「成本壓在那裡,建商並不會虧本降價賣房。」他提醒,若政策過度干預,恐怕步上中國房市「打房後救不回」的困境,政府當局不能不引以為鑑。

對於房價過高的問題,外界歸因於建商是主要推手。陳勝宏認為,這一波房價上漲受環境因素大幅變動,致使缺工、缺料推高營建成本上漲,房價易漲難跌。現在政府為了抑制房價頻頻出招打房,讓整體市場哀鴻遍野。

他主張住宅市場應該要有所區隔,就像交通工具有多種,依經濟能力有不同選擇,而住宅也可多元供給,一塊回歸市場機制由供給決定價格,另一塊屬於非市場,由政府供給照顧弱勢族群的居住問題,如此一來,也沒有要不要打房的問題。

另一方面,永續發展的壓力也逐步逼近。台灣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建築部門被列為四大關鍵減碳領域。陳勝宏指出,未來不論是鋼鐵、水泥開徵碳費,或低碳建築規範,都會增加成本。「政府應該透過容積獎勵、稅賦減免,鼓勵業者投入綠建築與低碳工法,讓永續轉型不是成本負擔,而是市場競爭力。」

從整合困境到金融緊縮,從公安疑慮到永續挑戰,危老都更是一場多方角力。陳勝宏一再強調:「核心還是公共安全。政府應務實放寬容積與貸款規範,並鬆綁信用管制、不再溯及既往,才能避免建商與消費者雙輸。」

在老屋成群的台灣城市,危老與都更不只是房地產議題,更是攸關公共安全與世代居住正義的國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