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危老先熱身 再推大規模改建

政策法規

發布日期2020/09/02

作者吳雅樂

民眾對聽到「都更」就有種「一朝被蛇咬」的感覺,政府目前是先設計一套簡易版的《危老條例》,目的是鼓勵大家嘗試,並納入成功案例經驗,再把《都更條例》逐步修到位。

全台灣30、40年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一手催生《危老條例》、帶動老屋重建速度加快的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強調,都市景觀更是未來競爭力課題,透過《危老條例》,從小規模的舊建築做起,就是為了奠定《都更條例》的修正基礎。以下為專訪內容摘要:

催生《危老條例》 立法速度快,也較容易操作

問:都更重建和危老重建的差異為何?

答:都更有最小更新單元的限制,500或1000平方公尺,這要看縣市看狀況來申請,危老則不限最小面積。若以容積獎勵來看,都更其實比較高,可以到50%,而危老重建頂多40%,但由於危老重建的基地相對小,能申請到30%其實就很厲害了。

其次是租稅優惠,都更有所謂的土地增值稅的優惠,危老則沒有。第3,都更對同意比率規定不同,不需要百分之百同意,危老必須全部同意,也因此,當不用處理不同意部分時,事情變得非常單純。

問:催生《危老條例》的初衷與過程?

答:社會大眾長期對都更都是心死的,所以一開始推動危老時,社會氛圍都是不看好,無論是容積獎勵或爭取百分百同意,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外界認為,如果要喚醒民眾信賴,可能要下猛藥才有辦法。但我們認為,就是要簡單容易才有辦法推動,所以當初只列了13條條文,立法速度快之外,市場操作也容易上手。

問:原本設定的目標完成度及滿意度如何?

答:從兩年前推動至今,目前推動成效很滿意,有機會達到總統蔡英文年初訂下的危老案320件,以及都更案100件。其實本來更樂觀,但我更開心的是整體社會感受度,現在走在路上都會聽到有人討論危老。除了建商,仲介業者也很投入,且地政士、建築師等投入量能也非常大。

現在各家業者都很懂危老重建的程序,不用解釋太多,從學習到深化入民間的路徑不會太長。再加上現在有300多成功案例,就有很多可以複製、模仿。這才是台灣需要的一種深化模式,最後長出來量能會很驚人,因為背後是幾10年來的飢渴,可謂「久旱逢甘霖」。

問:危老時程獎勵將在明年5月就截止了,申請案件又多,有可能遞延嗎?

答:再怎麼樣延,也總要落日。當初立法就是想用3年,這背後是一個政策的態度,希望大家努力在3年內衝出一波。如果很輕易延長時程獎勵,那只是讓一些正在努力的、正在溝通在整合的人覺得,原來還可以再拖,民眾也會因此鬆懈。同時也會讓外界覺得,政府當初做這個政策宣示或立法態度的原意,好像變成笑話。

成功案例可加速複製 未來長出來的能量會很驚人

問:未來可能修法方向?

答:現在還不好對外正式講,還沒有一個很正式的定案,但基本上會採取都更與危老雙軌並行的推廣態度。

我們同時也會檢討《危老條例》中不好的部分,例如改建的基地規模太小。危老原意,是要讓沒有辦法走都更的小基地有機會被鼓勵去改建,未來我們會反過來,不要用限制而是用引導方式,鼓勵重建規模愈大的案子,就額外給容積獎勵。另外,我們也會把危老的簡易精神放入《都更條例》。這次的全版修訂,會讓規定和各種獎勵都更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