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儂︱古蹟容積移轉的關鍵是讓價值能順利流動

古蹟保存與都市發展之間的張力,常常卡在「價值移轉」的節點上。容積移轉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受開發限制的土地,能透過移出剩餘容積到其他適合開發的地點,換取合理的經濟補償,以支撐古蹟修復與維護。然而,現行制度中,移入地必須歷經繁瑣的都市設計審查,往往耗時漫長、條件反覆調整,甚至臨時增加外部負擔,直接降低了承接方的意願,也間接削弱了所有權人釋出容積的動力。
當容積無法順利移出,所有權人的現金流中斷,修復計畫勢必延宕,甚至中止。古蹟維護需要持續的財務投入,這不只是地方性的都市設計議題,而是文化保存的國際課題——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文化資產保存只會停留在口號與紙面計畫。
制度上,應當把「可預測性」和「可執行性」放在首位。第一,預先劃設可承接容積的專區,明確公開可容納量、審查條件與時限,減少逐案協商的不確定性。第二,將都市設計審查的內容標準化、明文化,轉為可檢核的書面規範,讓申請者在規劃初期就能計算成本與收益。第三,簡化移轉流程,避免在審議過程中臨時加碼公共設施或負擔,造成交易風險無限放大。第四,建立交易資訊公開制度,讓容積單價、市場需求與剩餘容量透明化,降低資訊不對稱,提高市場承接意願。
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守護者而非價值分配者。守護的是所有權人的財產權益,確保他們能公平、迅速地將容積轉化為保存經費;同時守護都市規劃的公共利益,避免移入地造成規劃失衡。當移入端從高門檻、低效率的瓶頸,轉為制度化、透明且可預期的通道,容積移轉才會成為有效的財務工具,讓古蹟保存有穩固的經濟支撐。
保存文化資產的關鍵,不在於我們說了多少次「要保存」,而在於我們是否打通了讓價值流動的那條路。只有當容積能真正移出去,保存的承諾才能落地,文化資產才能在現代城市中持續呼吸。
當容積無法順利移出,所有權人的現金流中斷,修復計畫勢必延宕,甚至中止。古蹟維護需要持續的財務投入,這不只是地方性的都市設計議題,而是文化保存的國際課題——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文化資產保存只會停留在口號與紙面計畫。
制度上,應當把「可預測性」和「可執行性」放在首位。第一,預先劃設可承接容積的專區,明確公開可容納量、審查條件與時限,減少逐案協商的不確定性。第二,將都市設計審查的內容標準化、明文化,轉為可檢核的書面規範,讓申請者在規劃初期就能計算成本與收益。第三,簡化移轉流程,避免在審議過程中臨時加碼公共設施或負擔,造成交易風險無限放大。第四,建立交易資訊公開制度,讓容積單價、市場需求與剩餘容量透明化,降低資訊不對稱,提高市場承接意願。
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守護者而非價值分配者。守護的是所有權人的財產權益,確保他們能公平、迅速地將容積轉化為保存經費;同時守護都市規劃的公共利益,避免移入地造成規劃失衡。當移入端從高門檻、低效率的瓶頸,轉為制度化、透明且可預期的通道,容積移轉才會成為有效的財務工具,讓古蹟保存有穩固的經濟支撐。
保存文化資產的關鍵,不在於我們說了多少次「要保存」,而在於我們是否打通了讓價值流動的那條路。只有當容積能真正移出去,保存的承諾才能落地,文化資產才能在現代城市中持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