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進入大都更年代 李四川疾呼:破除一坪換一坪迷思

都更焦點

發布日期2024/05/22

作者陳雅玲

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認為,為鼓勵危險建物都更,台北市已提供最好的重建誘因。彭世杰/攝 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認為,為鼓勵危險建物都更,台北市已提供最好的重建誘因。彭世杰/攝
帶著淺淺的招牌笑容,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展現「川伯」特有的親和力,這一個月來「403」花蓮強震餘震不斷,他心繫南機場老舊公寓安危,直言居住安全比居住正義更重要,沒有居住安全,什麼都不用談!

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地震,台北市受強震波及,市府湧進逾兩千案申請建物勘查,其中南機場老舊公寓災損嚴重,立即判為紅單危樓。勘災的同時,市長蔣萬安隨即宣布台北市進入「大都更時代」。

台北市要全面推動都更,首當其衝卻是面對外界的質疑聲浪、長久存在的難題如何解決?李四川在接受《財訊》雙週刊專訪時坦言,進入大都更時代確實是一個口號,但口號不只是喊一喊,更深一層含意無非是要讓民眾明確知曉,台北市都更這一條路,無論如何都要繼續往前走。


一場強震  震出老屋危機

李四川出身自台北市工務基層,歷任行政院祕書長、國民黨祕書長,更集台北、新北、高雄三都副市長資歷於一身,被封上最強副手的稱號。上任台北市副市長一年多來,他完成大巨蛋啟用的最後一哩路、大直基泰坍塌親上陣線指揮。

面對因震災而討論得沸沸揚揚的都更議題,李四川直言,即使沒有花蓮強震,無論哪一任市長上任,都市更新都是台北市政不能迴避的課題。目前,台北市逾30年屋齡的老屋高達7成,超過四十年老屋數量達46萬戶;「當然,不是老房子都要都更,主要考量是921大地震前建物,以現今建築標準來看,是不符合耐震安全,就是有都更重建的必要性。」

不過,李四川不諱言,「一坪換一坪」是台北都更最大的魔咒。議會上,面對議員逼問:「你再說一遍,能不能一坪換一坪?」李四川仍是篤定地回應:「台北市沒辦法每個地方都能夠一坪換一坪。」

許多人認為市政府何不順應民意,提高容積獎勵,滿足民眾一坪換一坪的需求;李四川則反駁:「這跟現在台灣貧富差距拉大,就要求央行多印一些鈔票一樣沒有道理。」李四川解釋,提高容積是稀釋地主的土地,取得可興建的容積,根源在於房屋立地條件和地主土地持分,「如果這一點市民沒辦法認同,都更真的很難推動!」


端出牛肉 都更八箭齊發

事實上,為了提高民眾參與都更意願,台北市在蔣萬安上任後,在短短3個月內提出「都更五箭」政策,緊接半年後推出「防災型都更」、「整建住宅」兩大專案,今年3月再推動「海砂屋575專案」,一年內射出「都更八箭」。

其中,大家殷切寄望提高容積獎勵,這次防災型都更、整建住宅專案在都更容獎上限50%之外,分別疊加30%、50%,突破都更容獎的天花板上限。「對鼓勵危險建物都更,台北市可說是祭出全台最好的都更重建誘因。」李四川強調。

不過,外界也有不同聲音,例如評估危險建物的ID值小於0.35難以達成,「容獎看得到、吃不到!」但也有委員認為防災都更容獎給太多,甚至建商反映增加的容獎歸地主所有,卻還要擔起營造成本上漲風險,雜音紛至沓來。 

對增加容積獎勵,李四川深知,怎麼加都不會滿足,一坪換一坪是權狀坪換室內坪,等於再送上30%公設,還要考量造價成本比起3年前上漲2至3成,這是很難達到。因此,市府另一方面從降低同意門檻、導入公辦都更資源,協助民眾進行可行性評估、試算財務等方面下手。「只要他願意都更,不一定要選公辦。」李四川笑稱,負責的住都中心做的是賠錢生意,一毛錢不收,但也是政府應該投入的人力和費用。

「都更八箭」已經拉滿弓,宣示台北市正式進入大都更時代,但預期成效如何?面對這問題,李四川直言,政策已經放寬到這樣程度,接下來就是看民眾的意願了。再來就是要克服缺工的問題,不僅是營造量能能否因應,還有建管處和都更處人力緊俏。

 
愈快愈好 鎖定老屋優先

以台北市來說,自2018年考試院任用分發,就沒有新進公務人員,相關專業土木、工務職缺至少兩三百人,而建管發照資格至少需3年實務經驗,培訓上來不久就被民間機構、建商挖角,人員流動性高;現階段只能增加約聘員額、建立都更審查協檢機制來因應。

目前台北市都更案量能約占全台60%、危老重建占全台40%,李四川希望台北市都更案愈快愈好,目標是先鎖定超過50年老屋盡速都更,畢竟一般水泥結構保存以50年為主,住久了鋼筋水泥還是會老化。他也坦承,市府團隊承受來自各界的壓力頗大,但都更涉及私人產權,想急也不一定急得來。

此外,對於外界質疑都更程序繁瑣阻礙進度,李四川則認為,癥結點還是出在同意比,即使前端整合8、9成同意比,但後面還要處理一、兩成不同意戶;目前台北市代拆執行兩案,正在協議有八案。必要時,他說:「我可以帶隊去拆!」

李四川深刻體認「選舉是討好人的事,執政絕對是得罪人的事」,如果要加速都更,首要還是民眾要破除一坪換一坪的魔咒,大家才會有高度重建共識,政府再提供合理、可負擔的容積獎勵,促成都更成案,最後再來檢討都更程序,朝向能夠精簡再精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