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老整宅成功都更  吳興街二期整宅下半年拚拆除重建

都更焦點

發布日期2024/05/28

作者陳雅玲

吳興街二期整宅整合20餘年,下半年拚拆除重建。(圖截自Googlemap) 吳興街二期整宅整合20餘年,下半年拚拆除重建。(圖截自Googlemap)
台北市整建住宅環境窳陋老舊、居住空間狹小,一直以來在談都更重建,無奈戶數眾多、產權複雜以及住戶多是年老收入不佳的弱勢族群,整合都更向來是件不容易的事。不過,近期傳出吳興街二期整宅,進入代拆程序第二次公部門協調,有很高機率能與住戶達成共識,將拚下半年拆除重建,成為台北市繼水源四五期、斯文里三期,現存19處整宅最快成功都更的案件。

整建住宅是台北市早年為安置公共工程拆遷戶,由政府專案興建住宅,於民國51年至64年陸續興建整建住宅,隨著時間更迭,這些整宅多半是已屆50年老屋。據台北市府統計,目前尚有19處整宅、高達1萬多戶等待重建,像是南機場整宅、信維整宅、斯文里二期等等。

而當中傳出最快更新的吳興街二期整宅,鄰近信義區吳興街450巷、吳興公園,基地面積約2,119平方公尺,約640坪,更新前約100戶,由住戶自組更新會整合都更。根據更新會資料顯示,該案自2002年申請成立更新會,期間事業及權變計畫曾核定通過,但未能順利實施,而後市府再劃定策略性再開發地區,2015年變更事業及權變計畫,所有程序一切重來,容積獎勵也從原本1.5倍拉高至2倍。
 
該案委任專業機構東亞建經副總唐惠群表示,吳興街二期整宅整合歷經20餘年之久,早年不同意戶多達十幾戶,後來經過變更後,不同意戶減少約至3戶,其中已將纏訟10餘年、最困難的問題解決,其他部分已經進入代拆程序第二次公部門協調,估計有機會達成協議,不會讓市府進行代拆。

至於最難整合的住戶產權,據了解,起因於一筆50年前整宅買賣交易,買賣雙方產權過戶未辦理完成,時間一久,由賣方的下一代發現名下多一筆繼承房產,因而主張房子還是他的,經雙方訴訟,沒想到法官判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判定兩人分別有居住權和所有權,這對都更整合形成難題。這一案吵了十餘年未能解決,後經更新會居中協調,買賣雙方各退讓一步,讓賣方參與選屋、雙方價值分配各半。

過去水源四、五期整宅重建也是採取更新會自主重建,由東亞建經負責全案管理、第一銀行協助全額融資,並透過申請老舊公寓更新專案,變更權變和事業計畫,申請法定容積獎勵2倍,後來住戶凝聚高度共識達成百分百同意,成為自主都更成功示範的案例。

據悉,其實整宅個案改建效益高,更新後的分回條件基本都不差,主要是土地持分大、室內空間小,以成功自主都更的水源四、五期來說,住戶更新前每戶坪數約8、9坪,最多達十幾坪,更新後分回室內約20坪至30坪,更新後整體價值提升不少。

至於整建住宅為何還更新不易,除了產權問題高度複雜、住戶弱勢財務負擔的問題需要協助,另一方面也有住戶心態問題造成整合困難度拉高。目前台北市府也推動都更八箭的整宅專案,直接在都更容積獎勵50%之外再給予整宅專案容積獎勵50%、補貼差額找補時所衍生的利息等政策利多,以提高整建住宅住戶都更意願。

 
資料來源:台北市都更處、統計截至2024年3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