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更新融資不易 如何保有重建價值最大化?建商主攻委建趁勢崛起 

產業推手

發布日期2025/09/10

作者陳雅玲

富品建設董事長曾富瑋發展委建複合式模式,解決地主條件不一和不同需求等問題。(攝/林俊松) 富品建設董事長曾富瑋發展委建複合式模式,解決地主條件不一和不同需求等問題。(攝/林俊松)
內政部日前提出住宅政策三大重點,把擴大自主更新列為其中一項,有意協同央行研議放寬自主更新貸款集中度管理,協助降低自主更新的籌資難度。然而實務上,自主更新並非是市場上主流,雖然對地主是最好重建模式,房地分配全回歸到地主,重建條件優於其他重建模式,但礙於地主必須自籌資金,加上銀行對這類案件承作意願度不高,反而讓委建走出另一條新路。

政府鼓勵自主更新提供補助,照理說是對地主最好的重建模式,由地主自行當建商的概念,重建後房地分配全回歸到地主,但一般來說,銀行承作這類案件,必須對每位所有權人逐一徵信、授信及開戶,信評核貸作業繁瑣,加上融資額度有限,遠不如對單一窗口或是寧願把融資額度貸給大型建商。

富品建設董事長曾富瑋從實務經驗觀察,社區成立更新會運作起來不容易,經常碰到問題無非是籌措資金、誰來當領導者?又如何決策篩選廠商?一旦向心力不足,很容易造成「網內互打」;相形之下,與建商合建會成市場主流,對住戶來說,相對更為省事,不用出資只要談好重建後換回坪數,但最大缺點就是,重建後利潤無法最大化,因此讓委建模式走出一條新出路。

不過,市場上主攻委建的建商並不多,最主要原因是委建不若合建的利潤高,業者是採取收取費用,如果有代墊前期資金,隨著個案增加,對建商而言這筆資金倒不如參與合建投報更高。只是這模式,雖然對地主保有分回條件最大利益,但仍要籌措重建資金,而每位地主本身條件和需求不一,有的不想出資要合建,有能力者則要委建、自建,這也讓富品經營多年下來,發展出為地主量身打造的「複合式」創新合作模式,曾經一塊基地就發展出7種模式。

透過這套模式,曾富瑋在整合成案率超過5成,從簽約到跨進同意門檻曾經最快只要7天、最慢3個月。他提及,對地主開得第一場說明會即有一套SOP,開宗明義正中主題,說明都更投報和面積分配;甚至有信心地說,「不排斥住戶再找其地建商比較!」、「只要地主不反對都更,就一定會簽給我!」對他來說,之所以有這樣底氣,自信與地主談的是最好條件。他也樂意,社區之前歷經多家建商整合過最好,住戶對都更有某種程度了解,也知道自身條件如何,再來比較自然心中就有答案!

過去成功整合「富品南京」即是一例。這一案30多年來有20幾家建商來談重建,一位地主還曾與曾富瑋說道「你是第一位,讓我開門到我家談重建的建商!」顯見地主敝開心胸願意聊聊都更;而另一位地主則是原先蓋此社區的建商,一開始不相信合約所附註一條「若有發現誰的條件比較優就比照辦理」,結果也讓這位地主查看別人合約,因而取得這名大地主的同意書。

目前富品完成整合共19案,1案完工、4案興建中,14案進入都更審議,在「複合式」合作模式打下厚實的基礎後,如今進化至複合式4.0版,並規畫朝向集團化發展。從合建、委建全留、委建全售、委建抵負工程款、買斷,甚至加入以屋換屋、更新後資產服務,核心競爭力在於「一條龍」的全案管理服務,以最大化地主利益並解決重建過程中的複雜問題。